“共享”二字,對于大家來說已不陌生。繼共享單車、共享雨傘、共享汽車、共享充電寶陸續出現,現在“共享家族”又添了新成員——
共享家具。
共享家具,是伴隨著城市租房需求的增加而出現的。今年,十九大報告提出,“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、不是用來炒的定位,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、多渠道保障、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,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。”
租房的增加,意味著家具需求的增加,因為家具是租房的剛需產品。 但對于大多數租客來說,為出租房置辦家具是一種低性價比的消費,買家具可能比租房還貴,在這種情況下,“共享家具”便應運而生。通過共享,租客不用一次性投入大量資金,家具按月/按年付費的模式,讓租戶以較少的支出即可換來高品質的家居生活。
家具的共享,也是經濟發展和消費結構推進的結果。在發達國家里,家具的租賃已經發展得很成熟。在2014年時,美國租賃業對GDP的貢獻率已超過30%,市場滲透率(租賃在所有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例)已達15%--30%,而我國的數字分別時僅為萬分之三和1.5%左右。
對比見分曉,國內的共享家具模式還完全處于初級階段。共享家具的出現,雖受到部分人士的歡迎,也面臨了一些質疑,常見的質疑有:衛生清潔、現金流回流慢、盈利時間長等問題。
首先是衛生清潔。家具和共享單車和汽車等不同,是與人們生活緊密相關的用品;共享,意味著家具從一個租客到另一個租客手中,這對于很多租客來說,覺得難以接受;他們寧愿多花點錢置辦家具,也不愿使用他人已經用過的家具。
其次是現金回流慢。不同于共享單車這樣的高頻次消費品,,家具是剛需但卻是一個低頻次的產品。這就意味著共享家具瞄準的只有用戶的窗口期,一旦過了那個需求窗口期,用戶可能就選擇了購買家具或者選擇了有家具的房子。用戶的需求窗口期很難被抓準。即使用戶按月繳納租金,現金流回也很慢,盈利時間較長。
不過話說回來,如果背后有資本巨頭投資,第二個問題也就不成問題。因此,對于共享家具的前景,仍不好妄下定論。